当前位置:生命经纬 > 新闻中心 > 动物学> 文章正文
杰青继Nature文章后 再发首发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加强,这得益于中国得天独厚的化石资源,也和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古生物学者有关。徐星博士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年轻的科学家在有关羽毛起源和早期演化以及鸟类手指同源问题的研究中,密切结合现代发育生物学和现代分子系统学的资料和方法,使得有关研究成果产生了更为广泛影响。



今年一月,徐星博士与合作者报道了在中国热河生物群的鸟类和带毛的恐龙中发现的两种黑色素体。这一工作代表了古鸟类和恐龙研究取得的一项最新进展,这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供了新证据,更首次证明生活在1.25亿年前的一些古鸟类和带毛的恐龙均具有“色彩斑斓”的基础。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杂志上。



有关恐龙,无论是图片,模型还是动画片里,我们看到的恐龙几乎没有色彩斑斓的皮肤,而是土黄,或者灰色,这些都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因为易于腐烂的皮肤、毛发即使在化石中保存下来,也很难看到原先的色泽。



在最新的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从亚细胞水平上验证了一些恐龙,如中华龙鸟、中国鸟龙等的纤维状“毛”状结构与鸟类羽毛的同源,即同属皮肤衍生物,而不是皮肤内的纤维。研究人员在化石中发现了两种黑色素体,一种为真黑色素,另外一种为褐黑色素;后者是首次在化石中发现。这两种物质均在现生鸟类的羽毛中存在。根据和现代鸟类的对比,科学家们推测,这些带毛的恐龙和古鸟类的身体已经具有以灰色、褐色、黄色及红色为主要色彩的基础。如果假设上述色彩可能产生不同比例的组合,那么1.25亿年前的鸟类和恐龙可能已经同今天的鸟类一样五颜六色、姹紫嫣红。



这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科学意义:第一,首次科学验证了一些恐龙(如中华龙鸟、中国鸟龙等)的纤维状“毛”状结构与鸟类羽毛的同源性,即同属皮肤衍生物,而不是皮肤内的纤维;这一发现倾向支持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第二,首次为复原带毛恐龙身体的颜色提供了科学根据,同时也是第一次对热河生物群的鸟类的羽毛颜色复原提供了证据;第三,这项成果为从微观的层次研究羽毛的起源和演化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依靠电子显微镜技术、地球化学手段以及通过古生物学与现代细胞生物学及现代生物化学的学科交叉,研究当时的古环境及埋藏学等探索了新的途径。



最近其研究组又在内蒙古发现一件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这件被命名为“精美临河盗龙”的化石被确定为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白垩纪晚期小型肉食龙类标本之一。



“精美临河盗龙”在分类上属于驰龙类,这一类群代表和鸟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恐龙类群之一。因此对这一类群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鸟类起源的理解。这一发现3月19日发表在《动物分类学》(Zootaxa)杂志在线版上。



据介绍,由内蒙古龙昊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教授谭琳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领导的国际联合古生物学考察队于2008年至2009年度对内蒙古临河巴音满都乎地区出露的上白垩统乌兰苏海组地层进行古生物学调查时,发现了这件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精美临河盗龙”体长大约2.5米,体重约25公斤,是一个奔跑能力很强,非常敏捷的猎食性恐龙。从演化角度看,它代表后肢细长的原始驰龙类和相对粗壮的进步驰龙类当中的过渡环节。



“精美临河盗龙”生活在大约8000万年前的巴音满都乎地区。由于特异的埋藏方式,这一地区已成为我国白垩纪晚期最重要的恐龙化石点之一。不同于中国境内其他的恐龙化石点,这里的恐龙化石保存在风成岩中,一般推测是白垩纪时期的沙尘暴杀死了恐龙并且埋藏了它们的尸体。因此在这里发现的恐龙化石保存得异常精美,有些甚至保存了恐龙当时的生活姿态。



科学家表示,戈壁地区每年都有大量的化石出露,如果不及时采集就会风化并最终消失。非常幸运的是这件化石被及时发现和采集,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近年来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加强,这得益于中国得天独厚的化石资源,也和中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古生物学者有关。中国的学者不仅在传统的古生物学研究方向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他们还注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关闭页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摘要
    关键字
    杰青
     
    最新专题
    近期热点新闻